石坡坑
石坡坑的地名由來,是因為整個坑谷和溪底都是石片,農民耕作翻土時,泥土裡就會有石片混雜在裡面,農民必須將大一點的石片撿拾乾淨才能耕作,因為這裡到處都是石片才會被取名「石皮坑」,日據時期日本人認為「石皮坑」名字不雅,遂將「皮」改成「坡」因此才有「石坡坑」的地名。
石坡坑地質是石頭風化所形成,土質比較貧瘠,農民耕作前必須先施肥,早期農民都有耕作稻米、地瓜等可以填飽肚子的作物,後來種植柑橘、竹子、蔬菜,直到民國69年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時,大力推廣木柵觀光茶園,才開始大量種植茶樹。
冬天的時候、如果你來到石坡坑一定會感到一陣冷颼颼的、比起山上其它地方來的寒冷,因石坡坑的地勢剛好是一個坑口,面對著台北盆地,每到冬天東北季風吹來,石坡坑開闊的坑谷沒有任何阻擋,自然會感到特別的冷,夏天時石坡坑也比較清涼,陣陣微風從來沒斷過。早上與晚上溫差明顯,夏天的晚上有時還須穿外套。
石坡坑在民國58年時發生了一次劇烈的崩山,那時候斷斷續續下了一個月的雨,這裡的土質很特別,夏天的時候特別堅硬,但是一遇到連續雨水,堅硬的土石就便開始變鬆軟,那一次的雨水讓石坡坑像泥漿一般,石坡坑田寮附近的居民開始感覺地層慢慢滑動,好幾個晚上都徹夜難眠,提心吊膽的注意著地層變動,很多住戶紛紛到親友家避難,就在一個晚上田寮附近開始崩塌,三戶閩南雙進式住宅,被埋沒在崩塌的土石裡,政府趕緊派軍方來救援,將災民安置木柵國小,當時崩塌的地點,樹木都長的歪歪斜斜成為一種特色。
民國87年,石坡坑再度發生坍塌,發生的原因與30年前相同。上段的道路與下段的道路,整片滑落幸未傷及居民,市府花了4年時間,興建了樟湖橋和田寮橋,才抒解了居民斷路不方便的痛苦。市府的地質專家說;石坡坑之所以那麼容易崩塌,原因是石坡坑為一堅固岩盤,上面只覆蓋淺淺的腐蝕土及風化石片,雨季來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岩盤與土石分開而崩塌。
資料來源: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