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茶的沿革

  清代乾隆年間,安溪有一名叫作魏蔭,虔信佛教,每天清晨必定用一盅清茶敬奉觀音菩薩。有一天他出外採茶,忽然發現一塊大岩石夾縫中,長出一株茶樹,於是把茶樹移植到家中的花盆中,特別栽培,茶樹生長良好。後來採摘特別焙製後,細心淺嘗,覺得清香無比,他想這必定是觀音顯靈所賜,而且茶色像鐵一樣黑,茶葉也比較重,因此魏蔭替它命名為「鐵觀音」。            
 
    大正5年(1916年),日治之下所舉行的台灣勸業共進會包種茶比賽,張迺妙參加包種茶品評,榮獲日總督特等金牌賞。此獎招來當日茶業界嫉羨和存疑,有人指稱張迺妙將少許鐵觀音茶的汁漿攙拌在包種茶的製造過程中來提升包種茶的色澤和芳香。但經查證後,並不屬實。

  既然鐵觀音茶那麼香醇甘美,不如再走一趟安溪。張迺妙受張德明先生之鼓勵,再度赴武夷、安溪。由張福堂、鄭再來二位先生出資購買鐵觀音茶苗千株(包括鐵羅漢種);有位返鄉探親的同伴張迺乾先生,不幸罹疾亡故返台途中,幸張迺妙帶著茶苗通關,然後再聯絡人把同伴背出來,才免去因傳染病嫌疑;連帶茶苗遭焚燬的可能損失!

  儘管這些真品茶苗帶回來了,但製茶技術付之闕如。昭和13年(1938年),張迺妙四訪武夷、安溪,由胞弟迺省公安排好地方仕紳,以退休茶師身份,和當地仕紳並諸茶業大師們閒話茶經,藉一次復一次的歡宴場合,去領略捕捉鐵觀音茶製造技藝的秘竅。

  今天喝到的木柵的鐵觀音茶,是先人們自大陸數度帶茶苗來台,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栽植試驗、一次又一次精進製茶技術,才有今天的茶香和甘醇。


資料來源: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