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湳
  草湳在清代原是荒蕪之處,除了原住民打獵之外,用路行人不多,野草遍地高可沒人,三面環山,夏季多雨,冬天則是東北季風強盛,細雨綿密,到處泥濘,即因荒草漫生又地濕泥爛,故名「草湳」。

  草湳高氏的開墾者名為高念,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社人,與張氏家族相鄰,高氏祖先初抵台時,先落腳於內湖庄新厝腳(今木柵木新路),後再至草湳開墾,開墾時間約在160年,據說高念以種植大菁(藍色染料),製銀(如女用髮簪)為生,並且發展的相當不錯,鼎盛時擁有土地1千多租,因此在草湳蓋了一間以石打造的三合院,十分寬敞建造得很漂亮,也就是現在草湳高家厝,目前房屋尚存,但已荒廢許久。


  草湳屬潮濕多雨的氣候,從二格山系發源出一條清澈的大坑溪,最適合大青(屬馬鞭草科)的生長,高氏祖先就在溪流兩邊興建菁礐(即是浸泡大菁及沈澱的石砌池子),將大菁放入菁礐,引入溪水浸泡發酵,再將發酵後藍色汁液,流入下池加入適量石灰攪拌,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打開排水口,排出上層液體,留下底層的藍泥,裝入木製桶子,也就是古時的藍色的染料。
             
      從日治時期至戰後,是台灣煤礦開採的旺盛期,台北市文山地區有萬隆煤礦、芳川煤礦、永和煤礦等幾個知名的煤礦場。

  在指南里則以草湳的「龍岡煤礦」為主要,由於易主多次,礦場名稱也隨著更改,早期名稱不詳,依照時間順序為;東隆煤礦→指南煤礦→龍岡煤礦。並分為三個坑口;第一坑口為現文山區市民農園附近(約昭和11以前開採),第二坑口為中華電信附近(約在民國50多年開採),第三坑口在筆架山下(開採時間不詳)。當時龍岡煤礦工人約80幾人,日產量近百噸。所產出的煤礦經由水道通往山下,再由古渡船頭運出,該礦場約於民國79年,因煤礦業逐漸萎縮而停業。


資料來源: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