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


   早期居民看到大坑溪,溪床岩石凹凸不平形成皺摺狀且多洞穴,就稱為「面乍坑」漢語念「ㄋ一ㄠˋ」,日據時期因「面乍坑」不雅,而改成閩南語發音相近之意 「貓空」所取代延續至今。其實皺摺狀且多洞穴地形乃因在河川上游之處,河床岩石質堅軟硬不一,湍急的河水攜帶細砂石不斷地鑽蝕之後,河床逐漸形成圓形或橢 圓形大小不一的洞穴,洞穴上緣較小底部較大,像泡茶用的茶壺,所以將這樣由河水鑽蝕的孔洞稱「壺穴」。


湖穴地形.jpg 貓空的壺穴地形一景


  貓空另一舊地名「山豬櫥」,早期山地多山豬,常出來偷吃農民耕作的農作物,農民便挖土坑設陷阱「土坑上方鋪上樹枝及茅草做為掩飾,上面再放蕃薯為誘餌誘補山豬,山豬因而掉入土坑內被捕捉」,因此稱為「山豬櫥」。

  據當地耆老表示台灣早期脫稻殼的工具俗稱「土礱」,也是昔日農稼人得共同記憶。土礱的構造類似石磨,分上下兩層,皆有紋路,外圍以竹片編製,內裝紅土充實,農民將稻米放在礱中,以人力共同推轉,旋轉後稻殼就從細縫中掉出,底下則用米篩接去殼的稻米。

 
土礱.jpg


資料來源: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