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番仔公館


  番仔公館地名,聽起來與原住民關係密切,其實在指南里開發之初,由墾首張啟明向平埔族番業戶雷朗社君孝仔租得開墾地,中心點即為番仔公館,平埔族在這裡設有「公館」,供應吊硞坑隘勇居住及交易場所,從咸豐時期古地契內有番仔公館記載。耆老從相關位置,找尋到「公館」真正位置,即為指南路三段65號,張慶望祭祀公業祖厝位置,從柏拉圖社區旁,小路往上行可看到一間土地公廟福德宮,此宮為掌管水頭也可稱為「指南里的分局長」,距今已有180年歷史開墾初期居民的信仰中心。老里長張新永於民國61年號召重建土地公廟才有今日的模樣。訪談老里長時他說:當時土地公廟重建時沒留下照片,感到非常抱歉,根據老一輩的描述番仔公館與外埔土地公廟可向全村的人募款,籌措整修經費,因他們是指南的水頭、水尾。


指南路重建碑.jpg  <指南路重建紀念碑>


     民國50年左右,當時指南村村長張添丁和指南村村民代表張再添、張子全、前任村長張世傳所共同發起,地方居民出錢出力,義務勞動修建道路,修建從番仔公館至今指南國小路段,完成後路寬約3至4公尺,今在番仔公館路旁(指南路三段57號前)立有紀念碑一座,上書「民國51年5月竣工」,石碑之正反兩面皆刻有捐款芳名及金額,側面並刻有「2次寄金共計陸萬參仟柒佰圓整,上有當時木柵的地方仕紳及指南地方人士:張鶯聲、李建和、張再添、成蹊醫院、張添丁、張世傳、張西面等人。



  指南路貓空與樟湖交叉路旁,為以前農民灌溉的圳頭,農民用石頭堆砌成圳溝,將水引入下方農田。從居民口述此圳為「下圳」灌溉外埔的農田,水鋼琴社區下方原為一片住家,居民稱「扮戲仔」,原來於34年國民政府來台時,台視許多演員集中住於此地,所以區民稱演戲為扮戲而得名。鴛鴦潭也位於此地,許多耆老小時候將此潭視為「游泳池」,往上為牛潭,農民將自己耕作的牛牽入潭中消暑、休息。番仔公館內有許多小道與指南宮階梯步道連接,昔日指南宮興盛時期,人潮洶湧、摩肩接踵、階梯旁乞丐很多,農民將自己農產品挑至階梯步道販賣、紀念品小販、紙傘出租、抬轎、揹小孩,都是昔日居民賺錢的副業。

 

資料來源: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