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船頭(外挖仔)


清朝時稱河的出口處為(外挖仔),漢先民初期以相思樹燒製木炭,樟樹提煉樟腦,由今政大渡賢橋之渡船頭運出至艋舺,外銷英國。日據時代,經由木柵茶業公司委託張迺妙、張迺乾回福建安溪老家引進鐵觀音茶種,教居民種植於樟湖一帶,進而出產外銷,才有貓空今日「茶山」之名。

  古渡船頭在炮仔林山麓,政大體育場與渡賢橋一帶,其地因先民開墾山區,在此溪灘頭設有渡船口,故名。其地與山地交會處,又為水路交通樞紐,彼時木柵、深坑、石碇、 格頭及新店之十分、六分、 銀河洞等地的人多在此交易,故於清代發展成市集,有茶館、酒肆、雜貨、布疋、中藥、 油車等店鋪及道士為人作法的師公檀,街市繁盛,民國初年北碇台車開始營業後,渡船頭街市漸衰。

  民國十三年八月發生大水災,渡船頭街市全毀,只剩一爿及四家住宅,以後渡船頭轉移至道南橋地方,其商業為開元街及木柵所取代,北宜公路築成後其交易場所則轉移至新店,市集即告廢棄。又云渡船頭又有「香埔」之稱,昔日迎神賽會均在此舉行,神明繞境後也在此敘餐,此地渡口很深昔日常有人溺斃,故又有「死人窪口」之稱。

  古渡船頭對面靠木新路二段及三段,清朝時地名為「內湖庄」內有打鐵寮鄭家、高家、新厝腳張家、恆光橋陳家、永安街五常張家。新厝腳張家居民是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路下新厝遷來,居民感念故鄉地名;故到台開墾時也沿用故鄉地名。內湖庄是木柵開墾最早地點之一,張啟察與族親於清乾隆年間由景尾、石門經下崙尾、中崙尾、頂崙尾即是「內湖庄」。

  頂崙尾中心位置即興隆路四段與木新路二段交口處,部分族親則往木柵庄開墾,內湖庄因地勢低窪,景美溪氾濫時,此地區常會淹水,清朝時一眼望去,是一片稻田,灌溉用水是由現區公所旁堤防處,築水圳經永安街五常張家及打鐵寮、新厝腳,早年內湖庄只有幾戶人家。


  據耆老轉述,種田時若遇天災,鄉民會請來家鄉神明,專門除蟲害及掌管農作物的保儀尊王張巡,保儀尊王走過的路插上令旗之後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因此每當有天災時,各地居民爭相搶奪保儀尊王出巡,常因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又因爭奪本尊而出現造假現象,私藏本尊,企圖以假亂真,而後也產生高、林、張三姓分家,高姓鬮分得保儀尊王,張姓鬮分得香爐,林姓鬮分得林夫人神像,各立寺廟時皆稱集應廟,木柵集應廟現亦存有當時仿造的神像。

 

資料來源: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