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17年 指南山城開墾合約書42股半(張火船提供)

  根據張氏族譜,木柵張氏祖先源出清河堂,原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社,第一次於清朝康熙末年,經南安晉江從泉州出海,渡台灣海峽、抵鹿港,沿西海岸北上抵達滬尾(今淡水),溯淡水河而上至新莊,再溯新店溪、沿景美溪北岸,最後抵達今木柵之地。因地廣人稀,遂派族人返回福建號召族人來台開墾,於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約兩百五十年前),相繼抵達木柵,因此,現在沿著淡水河流域之淡水、北投、新莊、台北、景美、木柵等地均有張氏後裔。


      先人初抵本地,由於當時仍居住著泰雅族人,因此易發生衝突,漢人為抵禦原住民,乃於景美溪旁以木樁圍築柵欄,此乃「木柵」地名之由來。

  大坪張氏共有九大房渡台開墾,其中三大房落腳於淡水,另六大房至木柵開墾,包括:長房一、長房二、二房一、二房二、三房二、三房三,其中包括長房一(慶望祖、啟察祖)、二房一(元美祖)、二房二(元質祖)等三房的部分族親,再移往大坑(今指南里)開墾。其字行輩分如下:「元宗和慶卿允孟,啟光延永建乃家,孫子貽謀以克世,君公侯伯代其同。」

  根據古契約及張氏族譜推算,道光初年(約1821年),族親「啟明」與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訂立開墾租約。道光17年9月(1837年),因第戶口日增,為防止爭端發生,才由張氏族親「延」、「永」、「建」字輩共八十二人,共同向族親「啟明」用銀買入,分四十二股半,共立開墾合約,並設公款,請守衛,每份三十石(石為當時耕地大小)照1:9抽租,這也就是大坑(指南里)拓墾的開始。於清道光17年9月所立之契約書,是目前仍然保存於指南里。

  從此,張氏鄉民便開始在大坑地區(泛指今指南里)開墾,逐漸形成了今日番仔公館、吊硞坑、瓦厝、樟湖、貓空等各聚落,也才有今日指南山城的面貌。張氏先民傳承至今,已歷八代,居民仍保有其傳統文化,如泉州腔的閩南語口音,以及對祖先開墾歷史的口傳文化、祭祀公業組織的健全(註)及祭祖的傳統、鄉土神信仰(如法主公、盤古公)等,可說是具有相當深厚的地方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