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貓空歡迎你,這是屬於貓空的部落格,要來貓空吃喝玩樂資訊一應俱全,貓空商家的資料不斷更新,有任何問題歡發問喔!有空,請一定要來貓空喝杯茶!

目前分類:貓空的歷史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貓空的地名來自於它獨特的壺穴地形,更特別的是居住在貓空的人家有九成以上都是姓張。為什麼呢?這就和清朝時閩粵人民來台拓墾的歷史有很大的關連了。

   張氏一族祖籍原在福建安溪,由於當地山多田少的地形所以形成了人口壓力,於是張家人約在18世紀初來台開發,為的就是試試台灣這塊處女地是不是能變成他 們的安居樂業之所。他們由淡水(滬尾)登陸,途中還經過了坪頂、萬華、景美....最後來到了木柵南邊;從海口到盆地,再由盆地到山丘,張家人耗費了五十 年終於找到了適合居住發展的地區,他們將家鄉種茶的本業帶上這塊土地,產出的茶葉比家鄉更清香更茂盛,不知道他們落腳木柵時,是否曾預見這裡未來會成為台 北市的後花園呢?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光初年由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社,以張姓家族為主的「延」、「永」、「建」字輩,共同向墾首張啟明用銀買入,張啟明所承給平埔族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山埔壹所,範圍為指南國小以下埔地,土名稱「大坑」。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柵指南宮,常被情侶或夫妻視為不利姻緣,但是,在指南宮附近的那條百年「運茶古道」,也就是三玄宮步道,卻因為步道平坦,沿途景觀怡人,被稱為一段可以相遇相知,甚至相依相伴的步道。

遠自160年前的清朝時期,木柵與石碇地區就已是茶葉生產重地,當時有一條運茶古道,肩負著運送茶葉的重責大任。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恩宮沿革:

天恩宮落成於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二十日,第一位主任委員為祁故主任委員,諱玉鏞字裕脩,河北靜海人,民國五年四月十二日生,年少時在大陸經商,民國三十七年飄洋過海來台,渡化寶島眾生,宣揚孔孟聖道,四十多年來默默地為宏揚儒家思想,挽化世道人心之神聖使命而奉獻心力。

祁故主任委員的道場係以家庭佛堂為主,到了七十年代,由於道務日益宏展,許多誠心道親深感建一座公共大廟已是刻不容緩之事,遂建議祁故主任委員找地興建,經過多年苦心尋訪,終於在木柵指南山區尋得建廟的福地,並於七十二年初破土動工,在眾道親發心出錢出力下,歷時三年才得以落成啟用。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迺妙先生終身貢獻於台灣茶業。尤其對木柵鐵觀音茶的開創傳授而鞠躬盡瘁。且自己勉勵「藝深人貧」。又囑咐鄉人:「要謹防有朝一日,茶風演變為茶江湖!」以為誡勉。

張迺妙先生生於前清光緒元年(1874),沒於1954年享年八十歲。年幼失怙,從繼祖(通稱唐山茶師)習練製茶技藝十餘載,於繼祖返鄉後,來樟湖山獨力開發茶園,選擇良好土地栽植好茶樹有成。

榮獲日總督特等「金牌賞」第一人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苧仔園坑


  日據時代苧仔園坑有一位叫「王仔」的人,他十幾歲就搬到市區去了,在「台灣纖維株式會社」(現大安區公所附近)工作,他看公司內有種植亞麻,覺得家鄉種的苧麻或許也可用來製作纖維,便引薦公司的人來看,因此該公司決定來收購,居民只要將苧麻剝皮後曬乾便可賣出,台灣纖維株式會社也因此可製成更好的纖維。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湳
  草湳在清代原是荒蕪之處,除了原住民打獵之外,用路行人不多,野草遍地高可沒人,三面環山,夏季多雨,冬天則是東北季風強盛,細雨綿密,到處泥濘,即因荒草漫生又地濕泥爛,故名「草湳」。

  草湳高氏的開墾者名為高念,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社人,與張氏家族相鄰,高氏祖先初抵台時,先落腳於內湖庄新厝腳(今木柵木新路),後再至草湳開墾,開墾時間約在160年,據說高念以種植大菁(藍色染料),製銀(如女用髮簪)為生,並且發展的相當不錯,鼎盛時擁有土地1千多租,因此在草湳蓋了一間以石打造的三合院,十分寬敞建造得很漂亮,也就是現在草湳高家厝,目前房屋尚存,但已荒廢許久。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空


   早期居民看到大坑溪,溪床岩石凹凸不平形成皺摺狀且多洞穴,就稱為「面乍坑」漢語念「ㄋ一ㄠˋ」,日據時期因「面乍坑」不雅,而改成閩南語發音相近之意 「貓空」所取代延續至今。其實皺摺狀且多洞穴地形乃因在河川上游之處,河床岩石質堅軟硬不一,湍急的河水攜帶細砂石不斷地鑽蝕之後,河床逐漸形成圓形或橢 圓形大小不一的洞穴,洞穴上緣較小底部較大,像泡茶用的茶壺,所以將這樣由河水鑽蝕的孔洞稱「壺穴」。


湖穴地形.jpg 貓空的壺穴地形一景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坡坑


  石坡坑的地名由來,是因為整個坑谷和溪底都是石片,農民耕作翻土時,泥土裡就會有石片混雜在裡面,農民必須將大一點的石片撿拾乾淨才能耕作,因為這裡到處都是石片才會被取名「石皮坑」,日據時期日本人認為「石皮坑」名字不雅,遂將「皮」改成「坡」因此才有「石坡坑」的地名。

  石坡坑地質是石頭風化所形成,土質比較貧瘠,農民耕作前必須先施肥,早期農民都有耕作稻米、地瓜等可以填飽肚子的作物,後來種植柑橘、竹子、蔬菜,直到民國69年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時,大力推廣木柵觀光茶園,才開始大量種植茶樹。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樟 湖

  早期居民初至此地開發之時,此地有整片樟木成林,遠看猶如一片湖面,因而稱之為『樟湖』,其範圍較大又有『內樟湖』與『外樟湖』之分,靠瓦厝一帶為『外樟湖』,靠貓空方向為『內樟湖』。

  外樟湖樟山寺因供奉千手觀音,所以居民又稱樟山寺所在地為『十八隻手』,位於樟湖步道旁是『瓦厝』,是先民因種茶賺了錢所蓋的大瓦厝,下方才是草厝,因生活較為窮困以茅草搭蓋房子而得名。日據時期張迺妙、張迺乾回原鄉帶回鐵觀音茶苗,種植於樟湖地區,又因樟湖土質為樟樹腐蝕土,泥土鬆軟又帶有香氣,種植鐵觀音茶更多出一份特殊韻味及香氣,故「樟湖鐵觀音」盛名遠播,早期多以外銷為主。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獅頂‧石獅腳


  外樟湖與老泉里交界山崙邊有一片白色岩石,早期居民伐木時,從遠處望去酷似獅頭,與山崙結合成一隻像臥姿的石獅,石獅的頭頂有福德宮,腰部為樟山寺,臀部是高聳的樟湖山共稱「石獅頂」,下方現為一片茶園稱「石獅腳」,從岩石縫中流出一條溪流「無名溪」,遠處望去就像廟會舞獅時,從獅子口中吐出祝福您的春聯,當地耆老小時候常在石縫中玩耍,有時和父母吵架,當夜就躲在岩洞中睡覺,近看這片岩石表面吐出粉狀白色物質,在同一水平線上出現凹凸不平的海蝕坑洞,很可能是冰河時期與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奇景吧﹗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吊硞坑 


  清代先民拓墾本地時,因害怕泰雅族原住民侵襲,因此將3尺長之樟木挖空吊在支架上,派人輪守若遇有事故,用梆器敲打示警在山谷中發出硞……硞聲迴響,通知地方居民警戒或躲避,因此稱為「吊硞坑」,吊硞架設之處可能是茶路古道,能同時看到大坑溪及無名溪的地點。位元於指南國小旁,茶路古道上方的山嶺,早期先民在此山嶺鋸木材,鋸下來後因地形陡峭,搬運困難因此用厚木板墊於路徑上,再用繩子綁住拖行而下故稱「拖板嶺」。吊硞坑昔日有多座炭窯,拖板嶺運下之相思樹,可鋸成小塊燒成木炭,再挑往渡船頭走水路出口。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空地圖.JPG

資料來源:羅秀華,指南社區推向產業發展之充權螺旋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番仔公館


  番仔公館地名,聽起來與原住民關係密切,其實在指南里開發之初,由墾首張啟明向平埔族番業戶雷朗社君孝仔租得開墾地,中心點即為番仔公館,平埔族在這裡設有「公館」,供應吊硞坑隘勇居住及交易場所,從咸豐時期古地契內有番仔公館記載。耆老從相關位置,找尋到「公館」真正位置,即為指南路三段65號,張慶望祭祀公業祖厝位置,從柏拉圖社區旁,小路往上行可看到一間土地公廟福德宮,此宮為掌管水頭也可稱為「指南里的分局長」,距今已有180年歷史開墾初期居民的信仰中心。老里長張新永於民國61年號召重建土地公廟才有今日的模樣。訪談老里長時他說:當時土地公廟重建時沒留下照片,感到非常抱歉,根據老一輩的描述番仔公館與外埔土地公廟可向全村的人募款,籌措整修經費,因他們是指南的水頭、水尾。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埔 


  外埔為大坑溪、小坑溪及景美溪共同沖積的埔地,民國67年之前大坑溪從草湳、貓空急流而下至小坑口與小坑溪匯流至涼亭仔(今指南派出所),再轉回現北政國中門口,行至政大圖書館再轉個大彎與景美溪會合。山上居民往下望炮仔林山崙、與大坑溪轉個大彎看去像支大龍旗稱「龍旗穴」。又因指南宮在此後方,彎彎的大坑溪像漁夫灑網故稱:「仙人灑網穴」。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渡船頭(外挖仔)


清朝時稱河的出口處為(外挖仔),漢先民初期以相思樹燒製木炭,樟樹提煉樟腦,由今政大渡賢橋之渡船頭運出至艋舺,外銷英國。日據時代,經由木柵茶業公司委託張迺妙、張迺乾回福建安溪老家引進鐵觀音茶種,教居民種植於樟湖一帶,進而出產外銷,才有貓空今日「茶山」之名。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光17年 指南山城開墾合約書42股半(張火船提供)

  根據張氏族譜,木柵張氏祖先源出清河堂,原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社,第一次於清朝康熙末年,經南安晉江從泉州出海,渡台灣海峽、抵鹿港,沿西海岸北上抵達滬尾(今淡水),溯淡水河而上至新莊,再溯新店溪、沿景美溪北岸,最後抵達今木柵之地。因地廣人稀,遂派族人返回福建號召族人來台開墾,於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約兩百五十年前),相繼抵達木柵,因此,現在沿著淡水河流域之淡水、北投、新莊、台北、景美、木柵等地均有張氏後裔。

maokong2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